查看原文
其他

华严经四08 : 如来的境界超越时空广狭自在,一中容多,多中摄一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9.08.02)

近期的目录链接(2019.08.12)

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(全)

慧律法师《唯识简介》全

慧律法师楞伽经(全)

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-70

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(全 )

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(全)


华严经四 08

大方广佛华严经四 08

慧律法师

地址:台湾高雄文殊讲堂

时间:2017年8月13-20日/ 9月10日

所以,一般的众生是不太可能的。所以这个物体又有不可透入性,大小也没有办法相入无碍。譬如说,大跟小,是不能相容的。为什么?譬如说,桌子大,我们这个,没办法呀!小跟大,不能相容的。我们用大来包容小跟中,这个理念,有时候还可以明白,说小来容大,那就更不可能。生为在这个空间,有种种的密度、质量,对人类来讲,目前不可能。就是这样子。这个是讲物理的世界,有广狭、轻重、形相、软硬、密度、质量不同,所以没有办法层层的穿透性,但是BUT,但是灵界就不是这样子,也就是说,无形相的精神界,无形相的精神,它有无限的重复穿透性,有无数的记忆现象,而不会障碍大脑。大脑只是工具而已,真正的意识心,借着大脑发挥。意思就是:我们的无形相的精神有无限的穿透,穿入性、透入性,无数的记忆、现象性,不会障碍脑筋的大小。你可以背英文,你可以背四书五经,你可以背历史,要不然这个学生一次七、八科,怎么有办法平衡?所以,精神现象有无限的穿透、重复性,同时也不会阻碍记忆本身的共存。可以相入而没有任何的障碍。

诸位,我相信,你现在回想一下,十岁的时候,二十岁的时候,三十岁的时候,某些也有让你记忆犹新的,可是你现在一样在过活,也不妨碍你以前这些存留在记忆里面的本身,不会障碍的。所以,在华严里面有一个比喻,叫做一尺的望远镜,一尺,一公尺那个尺,一尺的望远镜能见千里之影,有的人写:一尺之镜现千里之影。那么讲得比较清楚一点。就是:我们的望远镜一尺看出去,哇,里的影像,全部看透了。这个是比喻精神界重复的透入性,不会障碍大脑。

小中能够容大,为什么?因为一尺之镜,那么小,千里像有多大?所以,小中能够容大,广狭相入无碍。广,就是大。狭,就是小。广狭相入无碍,相入无碍就是自在。第二个,讨论到广狭自在无碍门。这个就是打破了空间的束缚,如来的境界超越时空,那么,人类所能理解佛陀的海印三昧,一心性起,也只能用比喻说,一尺之镜,现千里之影。也只能这样子,要不然佛陀那么高的境界,这可不是一般凡夫、二乘人所能理解的,所以,小中能够容大,广狭相入无碍,全部都在如来的一念间。这个情形就唯是无形相的世界这样子,就是有形相的具体世界里面,也能如此,只是没有办法像佛一样,为什么?所以,刚刚讲的,一尺之镜,现千里之影,你看,我们具体的业感的世间都能如此啊!只是我们生物各类的业感不同,看出去的世界也不一样,因此这个世界的范畴就不一样。

诸位,我们再举一个例子,让大家更了解。蚂蚁的世界,你去亚马逊森林里面,或者火红蚁,蚂蚁有五千种。全世界蚂蚁加起来的总重量,就是全世界人类七十亿的体重。这是生物学家biologist所告诉我们,当然这只是一个观念的问题。就是全世界的蚂蚁,加起来的总重量,是全世界人体的总重量。我们全体的总重量是七十亿。但是,我看不止哦!我看动物频道,哇!吓死人了!任何英雄好汉,再大的动物,看到蚂蚁都要避开来,蚂蚁这个百万大军,无人能敌。这个就是最小,却是最强的军队。什么昆虫、蜥蜴、毒蛇,碰到蚂蚁,一点办法都没有。马上~~无量无边蚂蚁围着,把它切割开来,搬到洞穴里面当食物。这个蚂蚁是一个世界,我们说,我们就这样子,而猫,蚂蚁不可能了解猫的世界,猫不可能了解大象的世界,大象也不可能了解人类的世界。每一个人因为业感不一样,他每天忙碌,就是依着本能,众生不会依着智慧行事的,住着本能。如果你也住着本能行事,就是每天找吃的,吃喝玩乐,那么,你是住着本能在做事情。长大了繁衍后代。男女的感情束缚,看不破,你这辈子就住着你的业力,本能行事,那就是众生、畜生的生活。如果是人类,有更高尚的日子,他有般若智慧,大慈大悲,他有任务,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,所以,人类还有更高的理性世界,更高的智慧世界,更高超的如来的境界。

用这个例子,就是众生因为业感,看到的世界,几乎无能为力。人类看到的恒河是水,饿鬼看到的恒河是火,天人看到的恒河是琉璃。任何一个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,一个恒河,三种业力看的不一样,完全不一样。饿鬼看到恒河,喝不到。人类看到恒河,跳进去。你看看那个印度,我是不敢跳进去啦,我看那个影片,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处理。他们也喝水、泡进去,然后在恒河旁边,尸体火化以后,那个骨灰,就真的倒下去耶!我们不敢这样子。所以,你看,同样一种东西,三种业力看的不一样,不要说这样子,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,比如说我们文殊讲堂,假设说,飞了一只飞蛾或者蚊子,你告诉这些蚊子或这只飞蛾,你跟它讲:师父正在讲华严,不要吵。它听得懂吗?是不是?那你们不一样啊!大家是人类,有理性,又是学佛的,学圣贤之道,知道要敬佛、敬法、敬僧,端坐,听闻华严,你看,你们的世界就不一样。就这么简单。

就知道说,业力所显现的正依二报,如果没有学佛,几乎没有人有办法去改变它。几乎没有办法,而且会活得更痛苦。哪一个众生不学佛,他知道无所住?从小,谁教你无所住啊?我们念小学也是一样,将来做什么?将来做科学家,要挣大钱,要当医生,是不是?要做什么?我要做登山家、我要做pianist,我要做音乐学家、我要做artist,我要做艺术学家,都是搞这个,没听说过要当和尚的。从小老师没有教你要当法师的。没有听过。如果从小说:我要当法师,就会被关进精神病院。这个孩子有问题。这个孩子大有问题,不正常。我们读大学,吃素,人家就判我们是异类。他觉得我们很奇怪。我们看他也觉得他很奇怪。

所以这个你看,业力,世界完全不一样。同样是人,就不一样。所以,物以类聚,因此,那天师父在斋僧(大会演讲)用一只狗、灯的比喻,就说,灯一来,那狗已经知道没有食物,可是它继续流口水。就在告诉你,那个习惯、种子很难改变,这个重点在讲什么?你要培养好的习惯、善的习惯、听经闻法的习惯、念佛拜佛的习惯、诵经的习惯,喜欢同参道友、好的善知识的习惯,把它培养起来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菩萨的六度,学习起来。善巧方便,这个变成一个习惯的时候,恶,都对你没有作用。我们习惯一养成,很难改变。世间人也很难。世间人如果是打牌,老人怕~~台湾很多老人痴呆症,就打什么?打麻将。老人打麻将,是不是?方城之战。打麻将,防止什么?防止老人痴呆症。你叫他来学佛,那打死不可能。打麻将,七十、八十几,每天都打麻将,打到什么?打到他往生。想不想要提升自己的境界?或者是对于死后,能不能对六道轮回做一个认识?也不想!所以一个人,既经养成那种习惯,到死都很难改变。种子跟习气难断。

好,我们刚刚讲的业感缘起,各个层面的正依二报不一样。现在我们来回归到华严的思想。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就像佛陀证得了一切法毕竟空,一切法空无自性,整个宇宙都是一真。如果能够站在佛的证量,海印三昧,性起,这个具体的法界,一心的立场来看,这并不是什么神秘或者是奇迹,这是佛的境界。而是法界,法尔如是,本来如此。妙用、妙体、本性具足。每一个人清净自性,终究是佛性。本来就有妙用跟妙体,而我们现在是无明用,无明的体。无明的体有无明的用,业力的体,业力的用。业力没有体,方便说,业力的体就是无明,无明也没有体,所以,无明体,无明用。佛陀是真如体,真如妙用。一切诸法,能入一尘而不失其本位。一尘,就是小。所以,狭隘,狭能容广,那么,如来的海印三昧当中,他是自在,是无碍的,所以,第二个十玄门叫做广狭自在无碍门。

我们众生不一样,广,就是广。狭,就是小。处处都有障碍。为什么呢?众生见相,圣人见体。圣人是见体,见体就无所谓大跟小。所以,开悟见性,每一个众生进来,只要有缘,他就度。菩萨绝对不会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。但是有的众生不是这样子啊!他是要来破坏的,当然,来破坏的,我们就用理性的方法对治。比如说,你来闹到实在不像话,我们报警。对不对?你实在是伤害我们太深,有证据,告!只这样子啊!我们也不是佛。我要度你,可是这些慈悲没有用,理性没有用,智慧,对这种人没有用的。一点用处都没有。不要以为你的慈悲、智慧,众生他就一定会接受。有的那种恶劣,你讲什么都没有用。六祖讲的:有缘说法令解脱,有缘,说法令解脱;无缘合掌令喜欢。那我是后面加一句:无缘,泡茶自己喝。要不然怎么办呢?

广狭自在无碍门。那么这是一尘一法的力用。普遍在一切而无有限际的意思。狭是一,能遍一切。狭,如果回归到一念,那最小的。这个颗粒微尘就是一真法界的道理。在佛来讲,狭,就是一真。大,还是一真。所以,对佛来讲,没有任何障碍。狭是一,能遍一切,而不失自己的本位。比如说一个颗粒微尘,是佛的性起,安住在一个颗粒微尘,接下来,就小啰!三千大千世界,也是性起,也是一真,所以,小跟大,平等。那么,狭隘,就是小,不失小的本位,而能显现大小差别的相。大,有大相。小,有小相。

这一门,第二种,这个就是由空间,再强调一遍:凡夫,业感缘起,有那个量,有那个质碍,所以,因为有相就有障碍,所以,着相之人累劫不得见性。因此,业力的众生没有办法妙相庄严。如果一个证量的人,他自己的面相,慢慢慢慢也会改变。学佛以后,你要对你的面相要自己负责。你的面相越来越慈悲,那就对了。你的面相越来越丑陋,你跟你自己比,你自己,你自己。学佛以前,学佛以后,十年后,你跟你自己比。确实这个面相越来越庄严,因为你的理念正确,包容性、无诤、知道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,知道该怎么处理。行住坐卧越来越解脱。

那么,虽然我们在业力的世界里面,但是,我们好好的用这颗佛的心,能用多少算多少,因为我们没有佛的能力,佛的证量、佛的慈悲、佛的三昧,所以我们观察佛的事事无碍法界里面的广狭自在无碍,所以,你现在就知道,你看到,宫廷,你就知道广狭自在。这个宫廷,好大好大的宫廷,是不是?你看到小小的房子,你就告诉自己:大的,有大的好处,但是,也有大的坏处。小的,有小的好处,小的也有小的坏处。但是都空无自性。就像我去紫禁城,看到明、清皇帝住的地方,北京去参观。我就问他们:这个奇怪,紫禁城为什么没有树木啊?怎么砍到一棵都没有?他说:怕刺客。这个刺客会躲在树的后面,所以,紫禁城一棵树都没有。所以做皇帝也很辛苦,每天怕人家刺杀。

所以这个大跟小,有没有障碍?那就看个人的心。如果你有广狭自在无碍,知道诸法空无自性,那么,你那么小的房子,你也等同住在皇宫,知足、无相,多么的棒!对不对?所以,我们只要无所住,那么,处处是住。住于无所住,处处都可以安住。住于处处住,处处不得安住。就是说,你安住在无所住,那个无所住,那么你到哪里、哪一个道场、哪一个时空,你都觉得很幸福。

所以,古时候这个十玄门,把这一门叫做诸藏纯杂具德门。这个诸藏,藏,就是如来藏这个藏。这个诸藏,你看那个上面,诸藏纯杂具德门,这个藏,有诸行还有诸法,三藏的藏,种种的行,种种的法,二义,两种义理。诸藏含有诸行还有诸法二义,也就是一行一切行,一法一切法的意思。但是这个纯杂呢?一具(足)纯,当然就是理,杂,就是事。现在是事事无碍法界,所以,用这个诸藏纯杂,有一点接近理事无碍,恐怕混同于理跟事无碍,因此,后来,三祖法藏大师就把它改成广狭自在无碍门。以前叫做诸藏纯杂具德门。这个纯杂,很容易认为是理跟事。华严经入法界品里面,摩耶夫人这么说:彼妙光明入我身,我身尔时超出世间,等于虚空。彼妙光明来到我的色身,我的身,当然不是众生这个业障身,我身尔时超出世间,等于虚空。这个华严经里面讲的。也不过人身,可是他已经华藏的境界了。悉能容受十方菩萨庄严宫殿。彼一切的光明来到我这个身,我这个身同时超出世间,等同虚空,也不过这个色身。悉能容受十方菩萨庄严宫殿,就是此门:广狭自在无碍门。简单讲,破除了空间的束缚的意思,超空间性的原理。所以,他能够广狭自在。

第三是站在体上的相即,站在作用的角度,有体一定有用,所以,从作用的角度叫做相入。站在体上的角度,叫做相即。第三,我们来看看他的作用,真理有一个特性,一切诸法都靠着他的力道、力用,而能成为一中容多。一,容多。那么,多被一所摄,叫做多中也摄一。一中,一容纳多,多也摄一,相容无碍的境界。这个境界是站起一种作用,佛经常常用这个比喻,叫做一室千灯,光光涉入。这个比较好懂。诸位,你们头顶上都有光,都有光。如果你们把手拿起来,看到掌纹,请问:你认为这掌纹的光是这一灯?是那一灯?是这一灯?你能分清楚是哪一灯吗?分不清楚。这个叫做相相作用涉入。相相,这个作用来涉入。所以,一中容多,多中摄一,相容无碍的境界,就好象一室千灯,光光涉入。所以你们在一多相容,底下写:一室千灯,一个室里面有千个灯,光光涉入,每一个光互相涉入,就是作用互相交彻。这个不得了。一跟多,力道互相涉入。

诸位,我们每个光线不被障碍,这个力道就起作用。而我们这一道光能涉入另外一道光,交彻,也不失自己的作用。所以,这个很好的比喻,很好懂。上面好多的灯泡,每一个灯泡的光射出去,各自有各自的光,可是共同的光交彻着,也不失自己的光。这个很好比喻,也很好懂。又不失自用、自光。一多之体,各不相同。但是,力用交彻,互相容入,毫无所碍。没有任何的障碍。

所以,你懂得这层道理,你就知道诸佛菩萨是没有任何的障碍,比如说你高雄设了一个佛堂,你家台中也设了佛堂,台北也买房子,设了佛堂,你不用紧张,你高雄这个佛堂点香,诸佛就知道。台中、台北就不用点。如果你今天晚上来这里,下午来这里上课,晚上在这里诵经,你也不用回去点香。有一次,信徒急着要回去。我说:老菩萨你要去哪里?她说:我要急着回去点香啊!我今天还没点香。没有告诉佛菩萨。我说:你在文殊讲堂拜,佛菩萨就知道了。哦!这样子啊!嗯,光光相涉。她说:哦!那不点呢?不点,她说:不点,我会难过。那是你自己难过,跟佛没有关系。那就回去,赶快点吧!众生还有这样子的。楼下供了佛,还有楼上(五楼)也供着佛,菩萨,老菩萨,你要做什么?我上楼啊!上楼做什么?楼上的佛还没点啊!等一下五楼点完了。老菩萨,你做什么?楼下的佛,香还没点。一下楼上、楼下…….所以,因为对佛的认知度不是很深,不是很深。你一合掌,诸佛都知道。所以,不是说你哪里点香,每一香炉都要点,不用的。

华严经舍那品这么说:以一佛土满十方,十方入一亦无余。就是十方的国土来到一个佛土,十方的佛土没有缩小,一个佛土也没有扩大。以一佛土满十方,一个佛土就是遍满十方。今天我们在这儿,娑婆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,那为什么称娑婆世界呢?因为是业力招感的。那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在哪里?就在当下!佛陀的这颗清净心。佛陀有性起的三昧,我们没有啊!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在哪里?就是当下呀!以一佛土满十方,十方入一亦无余。十方入一,十方来一个净土,十方净土来一个净土,亦无余,也没有什么增减。世界本相亦不坏。你那个世界,本来的相,是什么业力、愿力的相,正依二报也不会坏。

为什么有这种功夫?这是佛的功夫。无比功德故能是。这还不是凡夫的境界,有佛的无比的功德,所以能示现。这是此门一多相容不同门。那么,用这个来解释一切的净土法门,那就是光光相涉。所以,你念释迦牟尼佛,念到一心不乱,说:我要去极乐世界,也行。不会说,念释迦牟尼佛就不会去极乐世界。你只要一心不乱,最后你发愿:我要去极乐世界。一样到极乐世界去。你在这里念药师佛,念到一心不乱,佛佛道同,药师佛也把你带到极乐世界去。只要你有那种功夫。佛无相,以众生的心为相。有的人说:我念观世音菩萨,我比较喜欢观想观世音菩萨,也想求生极乐世界。我说:也行。你要观想得清清楚楚,佛无相,以众生心为相,你只要一心不乱,一样,念观世音菩萨,求生极乐净土,照样往生极乐世界。现在就看心的功夫。所以,一多相容。

我们这个净土,是释迦牟尼佛净土,重叠,也是药师佛的净土,也是弥勒菩萨的净土,也是阿弥陀佛的净土,也是华藏世界。问题是我们看不到。重重无尽,何以故?我们的心有无量的穿透性,这样子你才能够解释净土在哪里。净土就在一念之间。

如果你一定要说过十万亿佛土,有世界名曰极乐。过十万亿佛土是说你不行善,以无所住,行一切善,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法,要会看。那为什么说:从是西方呢?因为西方是表:歇即是菩提,放下那一念。西方,日落西方是说,早晨起来工作,到下午太阳西下,要休歇了。所以,西方表示休歇处。简单讲,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,要休歇种种的执著、休歇种种的妄想、休歇种种的分别,那一念,就是西方。那一念就是西方。如果你能这样的去理解,就知道,其实十方全在这一念。就六祖讲:东方人念佛,求生西方。西方人念佛,求生何处?这就告诉你:佛没有东南西北的。而且东边也不是永远是东边,比如说,我这边是右边,师父的右边,可是却是你们的左边。这个定位因人而异。所以,没有东南西北,这个东南西北是定位的,是定位的,这大家都知道了。因此,这样子我们就知道,想要入于净土,你的心要透彻、看开、放下,一刹那之间,入于佛的正见。一切法无所住,穿透一切的假相,就入佛的境界。

那就简单讲,从看开开始。要不然什么叫做: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?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。为什么?相相就是一种障碍。连佛的三十二相都不能住着,连佛的八十种好都不能住着,住着相,就会着魔。这样你就很清楚了。

第四,相即,性的原理,意思就是,为什么~~前面是讲作用,现在呢?是讲相即。相即就是站在体的角度,为什么诸法能相即、自在呢?前面是一多相容不同门,一个跟多不同,但是作用是相入的。一多安住在自己的本分上,立场上没有改变,但是,交彻的作用。所以,一多相容,一多不同,但是能相容。作用能相入。现在讲的是相即,是站在体的角度,由这个体的方面来看,一切诸法有空跟有,而互为相即。万法空就是假体当中的真实,何以故?万法缘起,方便说是有,自性本空,方便说是真。所以,有空,还有有,简单讲,学过禅宗的人都知道,有,空无自性,就是空。有就是空,因此站在这个角度,由体方面来看,一切诸法,有,当体就是空。简单讲,当下就是体。一切的体,有相即这个道理,相即就是当下。在这里有个比喻,金,还有金色,诸位,你看到金色,就一定知道有金,对不对?对。你看到金,就一定知道有金色,不相舍离。

诸位,这个底下要把它写~~诸法相即自在门的底下要写,要写什么呢?金与金色,不相舍离。噢!你将来看到这个相即性的原理,为什么诸法能相即?前面站在一多相容不同门,是用(作用)。现在是体。为什么能相即呢?旁边写个:金与金色,不相舍离。有金,就是一定有金子的色,有金子的色,就一定有金,不相舍离。这个就是相即的道理。这个整体相即,就是当下啰。

所以,你要站在什么角度。这个华严经的注解里面,每次都说:废已同他。如果我们不讲金色,那么就把金色暂时放下,讲金。如果把金放下,暂时讲金色,因为它不相舍离嘛!所以,废已同他。因此,你有这层道理,体体相同,让人家表现,没有什么坏事。如果你有那种才干,对不对?

所以,一即一切,因为体是相同的。诸位,体相同,但是不能坏差别相啊!比如说你的佛性这个体,跟我的佛性这个体,是一样的。你身上有,我身上有。你的有,当体即空。我的有,也是当体即空。不坏差别相,才可以讲体同。不要去破坏,就知道体是相同。空性的体、真如的体,是一样的。所以,一切即一。为什么?一切万法的有,当下就是空。所以,不坏差别相,而真如体是一。

华严经十住品这么说:一就是多,多就是一。住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。诸位,这样讲比较清楚,当你入初住的时候,就是等同等觉、妙觉。初住、二住、三住、四住,住、行、向、地。一即一切,住一地,普摄一切诸地,华严经讲的,在没有次第、没有阶位里面,强立阶位,强立次第。就是这个道理。体的相即,也叫做同体的相即,跟异体的相即。比如说,站在生的角度,为什么要讲生?讲生就是强调死。为什么要讲死?就是强调生。相互强调。为什么生是强调死呢?诸位,如果没有死,你为什么要讲生?如果要强调生,就是因为有死。有死,因为有生。所以,死强调生,生强调死,叫做互为因缘。

好,其实讲的统统是同样一种东西,就是诸法空无自性。站在生的角度,缘生的角度,诸位,我们今天来讲,我们现在活着,但是,这是缘生。你的体跟我的体是一样的。站在生的角度。而站在死的角度,是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论,体还是相同。这个生,是同体的相即。死,是异体,异体就是另外一个角度,来谈论这个相即,相即。简单讲,生,空无自性。站在一个生的角度,是相同的。好,如果你站在死的另外一个角度,强调的还是一样,空无自性。是异体的体相同。他强调的死,比如说你看到一个死人,他强调的也是空无自性。空无自性才会死嘛!因为他是色身嘛!如果证得真如,空无自性,那么,缘起就一定有生,就一定有灭。所以,死的相即,也有异体的相即。前面是讲的生,叫做同体的相即。后面讲的这个死,是异体,不同的体,不同角度的意思。

好,如果这样听不懂,我再比一个例子。譬如说,一棵树。一棵树都有新陈代谢,如果这秒钟讲生,那就是前面一秒钟的细胞是死。这一秒钟如果是强调生,那下一秒钟就是未来。如果下一秒钟是生,那么这一秒钟的生就是死。简单讲,从新陈代谢也是强调生死,生死,生死。在强调什么?在强调细胞。如果前一秒钟不死,这一秒钟又如何的新陈代谢?这一秒钟不死,又如何下一秒钟完成新陈代谢?听得懂吗?这就是这个意思。

所以,生跟死都在强调同一件事情,叫做:诸法空无自性。诸法空无自性才能用相对的角度,去强调绝对的体。什么叫第一义谛?第一义谛就是绝对中的绝对,也不可说。那不可说,你一定要说,就只有用第二义谛。第二义谛就是能说,还有所说的语言,生跟死也是一样,用第二义谛。生跟死。诸位,生强调死,死强调生。好了,回归到原点,生与生的相即,是同体的相即,生跟死的相即,是异体的相即。强调的是不同角度。一个是生,一个是死。但是强调的都是同体,一个是异体,都是空无自性。一就是一切,一切就是一。所以,同体当然能够相即。

不只是如此,异体也一样,能够相即。比如说生跟死,性质虽然不一样,但是,生跟死是相对待的。你讲生,所以一定有死。你讲死,一定强调的是生。用这个新陈代谢,刚刚已经说明了,前面一秒钟不死,如何有这一秒钟的生?这一秒钟的生,又还有未来,他未来如果生,就是这一秒必须死。所以,生是死的生,死是生的死。听得懂吗?生是死的生,所以众生就是一直落入观念。生,就是这样生。死,就是躺在那个地方,一定死。所以众生活在业力的世界里面,就这样生老病死,可是在证得诸法空相的时候,生,就是涅槃,死,还是无自性,仍然当下就是涅槃。

所以,如来证得不生不死,因为他了解一切法无性。所以,生,是死的生,死,是生的死。究竟,由生而表死。由死才能表法,表出生。为什么讲你?因为不是我。为什么讲我?因为不是你。相对表法,这个就是中观里面的。不可说,硬要说,就方便说。所以,生,就是死。死,就是生。所以无论是同体,站在同一个角度的生,是相即。站在异体的生死,还是一样,强调的就是相即。所以我们说:色与空的情形,究竟亦复如是。一切诸法,虽然能够相即,但都有自己特质。仍然不失而自在。虽然是不失自己的特质,但是互相能够相即而自在。

那么,这一段,为什么讲相即性的这个原理?就是体体为什么能相即?前面是作用,叫一多相容不同门,现在是体相即,叫做诸法相即自在门。诸法相即,要牢牢记住那个比喻,金与金色,二不相离。看了这八个字就一定知道,金子一定有金色,金色一定有金,那么就是相即,当下的意思,不离的意思。所以,相即的原理,这个是大乘佛教共同的基本原则。为什么呢?我们常常讲: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。就是站在这个相即的角度。众生也有佛性,不可以看不起他,他现在无知、莽撞、无礼、谤佛、谤法、谤僧,那他自己有自己的业力,这辈子你要牢牢地记住,三宝:佛法僧,就是你的心。自觉,就是你的佛。内心的般若,就是你心性的法。内心无诤,就是你心性的僧。

所以,你对三宝敬佛、敬法、敬僧,其实就是替自己种下最好的福田。向三宝顶礼,不但不会失去自己的人格,可以折服我慢,还能够培养自己自性的福报。所以,我看到果清律师,一定跟他下跪顶礼。你说:人家传的相片是果清律师跟你顶礼了。错!是我先跪下去。他后来才跪。我先起来,他还没起来。你看到的是他向我顶礼,是错的。不是这样子的。是我看到他,立刻就下跪顶礼。毕竟人家持律第一嘛!旁边就有人说了:一个律师,一个论师,两个互相顶礼。僧赞僧,佛教一定兴。听了以后很安慰。我什么时候变成论师?都不知道。突然跑出一个论师出来。所以,是因为我执行恭敬佛陀的戒律,一定要这样做,人家是持律第一嘛!那我们说法,所以,两个人在教界里面僧赞僧,是这个道理。

诸位啊!我们居士也一样,所以说,你们有优点,我应当向你们学习,应当向你们学习。但是师父也有少数的优点,你们向我看齐。向我看齐,对不对啊?人是互相的。所以,我不管看到~~譬如说看到如本法师,看到体慧法师,只要出家都差不多的,我一定跟他顶礼,我不会有什么分别。那么,如本法师前两个月来,我打大磬迎接他。也是一样,立刻跟他顶礼。虽然是老参、老同学了。一样,我们都是~~你怎么样有没有修行,不关我的事,我必须遵守佛陀的戒律,诸位,在家居士,见到三宝要顶礼,不是说他有修行没有修行,要顶礼他那件袈裟。如果说他实在是所作所为,让你难过、失望,那没有关系,那就是避开,也不要去嘲笑他,因为他是你心中的三宝。你就绝对不会去对外境去有任何的分别执著,因为那是你心中显露的三宝!自觉圣智就是心中的佛宝嘛!般若智慧就是你心中的法宝,一切法无诤、平等、体体相同就是你心中的僧宝!其实,内跟外是一如的。你今天顶礼佛法僧,其实好的是自己。修了福德,恭敬三宝并不会对你的人格折损。

有一个人来到讲堂,大家都顶礼,那个人合掌。他人说:顶礼啊!他打死不要。心中有一物。他心中有一种东西卡住了。或者是他觉得他的上人才值得他顶礼。或者是他觉得他开悟,所以他不顶礼。那我们也合掌,说:好,大家都平等。所以,我们诸法相即,你是未来佛,我慢,是你的事情。我慢高山,不留德水。不关我的事情。成不成佛,在于自己。我要成佛,所以我要谦虚。谦虚是智慧的开始。所以我对同一届的诸山长老,看到,一定顶礼。不管你有没有修行。不关我的事情。

好,休息十五分钟。今天我们一定要把十玄门讲完,为什么呢?一定要告一个段落。讲到六点,统统要讲。文字录入:常健)

编者注:若有错别字校对不到的,敬请留言告知。

华严经一01:佛就是来到梦境当中告诉你:你现在正在作梦

华严经一02 :生命的伟大在于缘起,你必须珍惜任何的缘起,任何一个动点

华严经一03 : 看透的时候,因缘从相对性的变成无尽性的东西,就找到生命的永恒

华严经一04 :体悟到平等性就是圣人。如果落入观念、差别性就永远做凡夫

华严经一05 :缘起要待因缘,而性起他不待因缘,因为他全部都是真如自性

华严经二01 :每个人都有个别性还有整体性。修学佛道就是开发无私无我的整体性

华严经二02 :如果没有办法去断分别我法二执,有个最好又快的办法就是念佛熏习

华严经二03 :一切现象都是真如的道场。一切缘起就是菩萨的道场

华严经三01 : 世间人的原谅是我执的延伸,圣人是:原谅你才能放过我自己

华严经三02 :无染的般若智慧就是最大的秘密。智慧就是真如本心的作用。

华严经三03 : 在这个万法与我无关之下,无染的般若智慧立刻就现前,就在当下

华严经四01 :你一个人一定要融入整个法界,这个就是佛法

华严经四02 :在团体里面谁先动念谁就输。谁制造是非谁就重头再来

华严经四03 :每一个诸法都具足整个宇宙的真理。一个颗粒微尘就是一真法界

华严经四04 :我们修学佛道,不做佛教边缘人

华严经四05:儒家讲诚于中,佛弟子你要形于外

华严经四06:中观彻底扫荡所有的法,不坏因果而讲非因非缘非果

华严经四07 : 净土是心,心有重重的透入性;人的脑袋有重重穿透性

史文章阅选读一

史文章阅选读二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